行业动态 您的位置:乐动在线注册(中国)责任有限公司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摘要】 此次,人民网与重庆市国资委顺势而为,共同打造重庆国企的新媒体资源整合平台--“人民网·国资晓渝”微信公众号。重庆市国资委和人民网携手打造的官方微信“人民网·国资晓渝”,是人民日报社重庆分社探索媒体融合而进行的新媒体创新样本。
爆发微力量 闪亮重庆国企新形象
重庆国资系统新媒体整合平台--人民网·国资晓渝上线启航
移动互联网时代,国资国企如何借助新媒体力量创新宣传模式,成为重要课题。今天,由重庆市国资委与人民网联合打造的重庆国资系统信息发布与互动新媒体平台--“人民网·国资晓渝”微信公众号隆重举行上线仪式。此举标志着,重庆国资国企宣传工作开启移动互联新媒体时代!
重庆市国姿委副书记罗聪、人民日报社重庆分社社长王斌来、重庆市国姿委副巡视员周登署、人民网重庆分公司总经理魏星等领导出席上线仪式,与现场200多名国企宣传骨干共同见证,开启“人民网·国资晓渝”的使命航程。
国企宣传引入新媒体势在必行
当下,中国已经全面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随着移动互联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正在被颠覆,伴随移动互联而生的新媒体影响力也正在呈爆炸式增长。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对于国有企业的宣传工作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当下,国有企业在宣传工作中引入微信等新媒体势在必行。否则,很可能与当今社会传播趋势脱节,甚至丢失企业宣传推广、品牌塑造的“微”阵地。
打造国资系统新媒体整合平台
面对新形势,如何创新国企宣传模式?时下,全媒体平台战略也是人民日报社及人民网当前从上到下打造的重点全局长效项目。
此次,人民网与重庆市国资委顺势而为,共同打造重庆国企的新媒体资源整合平台--“人民网·国资晓渝”微信公众号。该公众号不仅是权威发布重庆国资新闻、国企动态的新媒体渠道,更希望通过人民网和重庆国资委的共同努力,共同建设做好重庆国资国企官方微信等新媒体宣传工作。
“三大功能”实现重庆国企影响力“1+1>2”效应
“人民网·国资晓渝”怎样帮助国资国企聚合新媒体资源,扩大影响力?人民网重庆分公司总经理魏星向与会嘉宾系统阐释了该公众号的三大功能。
第一,创新、丰富国有企业宣传载体、渠道和手段,帮助改进传统的国企宣传模式,“接地气”地建设阳光国资国企,让人们共晓国企改革创新资讯;
第二,打造重庆国资新媒体矩阵,通过国企官方微信互推等多种方式,聚合国资国企新媒体资源,打造国企形象推广、品牌塑造的新媒体矩阵,提升国企宣传广大深度;
第三,以密集广泛的正能量发声占领国企改革发展的新媒体舆论场,并适时帮助企业开展新媒体舆论危机攻关。
“人民网·国资晓渝”是人民网与重庆市国资委精心打造的政务微信的样板。重庆市国资委相关领导和人民日报社重庆分社领导、人民网重庆分公司领导均表示,希望各位国企宣传骨干多向“人民网·国资晓渝”提供原创通讯员稿件,各大重庆国企官方微信通过“人民网·国资晓渝”相互推荐官微、相互推送信息,让重庆国资国企的声音和影响实现“1+1>2”的倍增效应,共同为国企改革发展凝心聚力,营造舆论正能量。
领导寄语人民网·国资晓渝
重庆市国资委副书记罗聪:
《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了解到,包括发改委、财政部、保监会在内的多个部门正在积极进行PPP相关政策的统筹协调,加速引导、推进保险资金更好地对接国家重大PPP项目。与此同时,已有多家保险公司率先试水对接PPP。业内人士称,未来数万亿保险资金投入基础设施领域可期。
作为中国人寿旗下专注于另类投资业务及项目管理的专业平台,国寿投资公司目前正在接触项目,尝试投资PPP。
“平安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平安人寿的投资管理中心等几个部门都和我们公司交流过,明确表示对投资PPP很有兴趣。目前它们已经在看项目了,想尝试直接投资具体的PPP项目,希望至少是50亿以上规模的‘巨无霸’型PPP项目。”济邦咨询公司董事总经理张燎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它们想通过直接投资PPP项目试水,了解PPP项目的风险、管控、收益等情况。”
此前,财政部金融司巡视员刘健透露,目前各省政府推出的PPP项目大约为1800多个,总投资达到3.4万亿。刘健指出,产业资本有限,且成本较高,很难承担大量PPP项目的实施,必须鼓励机构投资者进入PPP领域,在国内主要是保险公司、养老金等。
财政部中国财政学会PPP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孙洁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保险资金期限长、追求稳定收益,比较适合投资PPP项目。PPP项目对资金的需求分两阶段,一是建设期、一是经营期,保险资金更适合投入在PPP项目的经营阶段。”
业内人士称,基础设施项目是PPP的主要领域,而保险资金对接PPP也主要是投入基础设施领域。
从国际上看,基础设施是保险资金资产配置的主要方向之一。公开资料显示,国际大型保险公司的投资组合中,在基础设施领域的资产配置少则近10%,多则超过20%。但长期以来,我国保险资金在基础设施领域的配置很少,未来肯定要提高基础设施的投资份额。
日前,发改委、保监会联合发文鼓励保险资金投资重大工程项目债券。专家认为,基础设施重大工程项目的债券和股权投资未来有望成为我国保险公司的投资新宠。“按照我国保险资金的总量和国际上保险公司投资基础设施的比例来测算,未来2、3万亿的保险资金投入基础设施领域完全没有问题。”张燎表示。
至于投资方式,业内普遍认为,保险资金未来投入PPP项目的主要方向应该是通过PPP基金投入到PPP项目中去。
“一般情况下,保险公司恐怕还不能直接作为PPP项目的社会资本方。可以作为LP投PPP基金,不直接操盘具体PPP项目,不直接承担PPP项目风险。当然也不排除可能有一些保险公司投资几个‘巨无霸’的PPP项目的个案。”张燎说。“今后如果吸引保险等机构投资人投入PPP项目中,一方面能解地方政府资金饥渴,一方面改善地方政府负债结构,同时对地方形成约束机制,也为保险资金提供了介入重大项目的商业机会。”
当然,市场上对险资投资PPP也不乏顾虑。某险资资管业内人士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保险资金之前主要做基于信用担保的投资,对于PPP这种项目融资的风险还有一定顾虑,也缺乏足够的经验。”
在该人士看来,PPP是项目融资需要投资方去承担一定的项目层面的风险,由于保险金融机构不同于银行,它本身的投资团队是集中的,规模并不大,基础设施类的直接投资业务一般集中在资管公司的一个另类投资部门,业务的特点是投行式的,人手相对非常精简、对具体行业、项目掌握和了解的深度都有限,也缺乏足够的投后管理人员去运营和监管项目。因此,保险机构参与PPP项目主要还是要和优质的实业投资企业做一个有机的结合。对于已经成熟健康运营的PPP项目,保险资金可以作为一个收购方,协助投资方实现投资项目的退出。“预计险资参与PPP项目在未来一段时间会有一些实践,相信这些实践隐含了较高的政府和企业信用担保,但不会全面开花。”
财政部相关人士透露,目前投资PPP银行比保险机构更积极。目前来看,保险机构可能还需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打消顾虑。
(转载自:金融英才网)